走进酣客君丰制曲车间:揭秘神奇的“龟背曲”
凌晨的茅台镇
凌晨四点,当人们还在熟睡时,茅台镇已经“苏醒”了。伴随着制曲女工飞快的脚步,一整天忙碌的酿酒流程开启了。
曲为酒之骨。中国酒的秘密,尽在被酒界人士誉为 “中国第五大发明”的酒曲中。
生香靠发酵。在白酒行业,酿造好酒的核心在于糖化菌、发酵菌、生香菌等微生物,微生物的生长、繁衍、代谢赋予了酒体复合的香味。
不同的制曲工艺,网罗不同的微生物群落,发酵出来的风味也不尽相同。在白酒众多香型中,酱香型微生物尤其复杂多样,有1900多种。作为酱香型白酒,酣客酱酒酒曲属高温曲,含糖化菌、发酵菌、耐温芽孢杆菌、醋酸菌等,有利于产出优质好酒。
酣客君丰制曲车间摆放整齐的“龟背曲”
酱酒“龟背曲”在行业久负盛名。它是如何制作的?笔者走进酣客君丰酒业制曲车间为您揭秘。
制曲,酿造之始
制曲车间位于酣客君丰第二大生产基地——茅台镇荣昌坝产区,海拔450米左右,山林密布,生态禀赋良好。距车间200多米便是大沙坝水库。
制曲工人正在忙碌踩曲
走进制曲车间,一股浓郁的曲药味扑鼻而来,女工们正在忙碌地制曲。制曲车间一班班长胡小进说,“酒曲在酿酒中有四大功能,一是提供菌源;二是糖化发酵,大曲中酶系丰富,具有糖化发酵能力;三是投粮,酒曲中残余的淀粉本身也可以作为酿酒原粮;四是作为生香剂,酒曲中附集很多微生物,微生物代谢产生各种酸、酯等化合物,是白酒风味及其前驱物质。”
经过小麦抽检、润麦、磨碎、拌水、踩曲成型等环节,一块块酒曲就这样制成了。茅台镇顺应天时,至今仍保留着端午制曲的传统。
这样一块酒曲曲胚呈长方形,长约36厘米,宽约28厘米,高约13厘米,重约20斤,曲表面隆起像龟背,又被称为“龟背曲”。
胡小进说,曲胚呈龟背状,拥有和环境中微生物最大的接触、作用面积,更有利于网罗自然环境中有益的微生物参与繁殖、代谢,形成独特的酱香味道。
不畏艰辛,方成好曲
曲胚制成后,还要放到发酵房中进行3-6个月的培菌。
笔者走进干曲仓房,一股浓郁的曲香弥漫空中。而当走进发酵仓房时,犹如走进桑拿间,50-60度的温度,眼镜上立即布满雾气,衣服很快就湿了。曲虫们四处飞舞,飞到脸上,钻进衣服里、头发里,很不舒服。而女工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翻仓。“好酒曲虫多。”胡小进补充道。
胡小进在曲仓劳作
胡小进说,制曲车间比烤酒车间更辛苦,这是因为酣客君丰独特的12433制曲工艺,即一种制曲原料、两次翻仓控温控湿、四十天高温堆积发酵、三种大曲混用、成品曲至少贮存三个月。
与清香型的低温曲、浓香型的中高温曲不同,酱香型白酒属高温曲,在培养微生物过程中曲温可达60多摄氏度。 高温制曲有助于定向富集嗜热芽孢杆菌,从而代谢成不同的、丰富的菌系、酶系和物系,更有利于多种香味物质或前体物质的累积,有利于浓郁酱香风格形成。“只有高温大曲,才能出酱香。”胡小进说。
为何端午制曲?
烤酒熬糖,充不了内行。对于酱香酒酿造,尤其要严格选择时节、环境、工艺等因素,每一步都不可出差池。这其中,端午制曲便是极为重要的一步。
中国菌物学会秘书长白逢彦表示,(酱酒)选择在端午制曲,除了此时气温能达到“高温制曲”的条件外,还因为赤水河流域在端午前后会迎来雨季,充沛的雨水会为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提供适宜的条件。端午制曲,会为酱酒的酿造带来种类、数量繁多的微生物,进而使酿出的美酒酒体更加饱满、口感更加丰富。
另一方面,端午前后,河南冬小麦成熟,其淀粉含量高,软质率高,蛋白质含量低,适宜制作酱酒酒曲。酣客君丰的制曲原料即来自河南冬小麦。
在酣客君丰“龟背曲”整个发酵过程中,女工们还要根据曲胚成长情况,按时翻仓,以使其均匀发酵,排潮排湿;为确保酒曲质量,她们还要将之入仓发酵,在曲缝之间铺上稻草,以隔离保温;装仓结束后,还要泼洒适量量水以降温。经过6个月的贮存后,才拆仓,取出曲块用以酿酒。
制曲工人正在给曲块之间铺设稻草
为什么要经过如此繁复的操作?江南大学发酵工程硕士、酣客君丰生产技术部部长赵聪介绍:“制曲是酱酒酿造的第一道工序。曲药就好像骨架一样,塑造着酒的形体。丝毫不能马虎。”
看似寻常最奇崛,成如容易却艰辛。一块砖头大小的曲,竟是美酒的“药引子”“催化剂”。胡小进说:“曲好酒质才好。为此,我们不怕繁琐,消费者喝得安心,我们才放心。”